2022年6月,南京启动建设“体育美育发展共同体”。两年来,全市已建立18个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17个体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共同体各校积极探索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学校体育、美育均衡发展——
以体育人,以美润心,浸润学子成长路
本报记者 杨潇
中小学校开展射箭项目较为小众,其发展也取决于教练员的专业水平。2022年,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牵头南京市紫金山小学、南京市科利华紫金中学等校成立射箭共同体学校,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运动体验。截至目前,共同体学校参与射箭训练的学生超过千人,累计获得省市冠、亚、季军,市团体一、二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奖项300余次。
体育与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新的征程上,学校体育、美育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为此,2022年6月,南京市启动建设“体育美育发展共同体”。两年来,共同体各校积极探索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学校体育、美育均衡发展。连日来,记者深入南京市中小学校,探究美育、体育浸润实践的路径、机制和成效。
打造跨区域联合发展体
暑假前夕,“向美而行·以艺润心——江苏省美术馆与公众艺术零距离”项目启动仪式暨馆校合作签约仪式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举行。活动现场既有《历代名家经典画石皴法》等普及内容,也有“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如傅抱石、钱松喦、亚明等名家大师的代表作,让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赏艺术经典的风采。接下来,该项目将陆续走进宁海中学分校牵头的南京市“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学校书画共同体”中的另外8所学校。“美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相较于基础课程灌输知识点,美育重在通过参与实践,让学生沉浸式接受艺术熏陶。”宁海中学分校党委书记钟丽萍表示,这样的合作,为书画联盟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学习空间,让艺术真正走进校园,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南京市“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学校书画共同体”是该市加强美育、体育工作的一种全新探索。“我们认为,体育、美育的浸润性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滋润浸染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与素养提升。”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并于2003年实施“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全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实践,涌现出一批中小学生才艺品牌,如南京一中的交响乐团、中华中学的健美操队、成贤街小学的戏剧等。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各校优势,以浸润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2021年底,南京市出台体育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学校体育、美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依托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的整体优势和教育教学资源,结合体育、美育特色项目和区域传统文化,以优势学校为龙头学校,联合同类项目学校,构建浸润课程基地项目“1 n”的发展共同体模式,即“1”为龙头学校,“n”为 5—8 所同学段或跨学段学校,其中须有1所跨区学校、1所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将以往局限在区域范围内的校际间自我生长,推向了面向全市范围的主动辐射。
2022年6月,南京市确定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立项学校,并公布项目培育牵头学校名单。为有效发挥共同体优势、紧密连接各成员校,南京市教育局明确,各项目成员学校要做好项目规划和规范实施,重点落实好“六个一”和“两个百分百”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18个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144所学校参与;成立17个体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108所学校参与。
破解城乡共建发展难题
南京市体育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由牵头学校、具有同项目特色的学校、被帮扶学校三部分组成。如何探索出一条城乡共建、各美其美的特色发展之路?取长补短、差异化发展是重要抓手。
南京市八卦洲中心小学是首批南京市美育浸润课程基地牵头学校之一,与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南京市六合区竹程小学等6所开展民俗特色课程的学校结为发展共同体。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分散,跨越南京五区。经走访调研,八卦洲中心小学校长朱琍琍发现,各校民俗特色不同,美育基础参差不齐。“要实现‘融合’,首先要基于共同体学校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分层指导,协调资源、提供帮助,助力‘均衡’发展。”朱琍琍说。
由八卦洲中心小学牵头,共同体学校探讨出台了《民俗美育浸润课程基地共同体学校考核标准》,确定了包括组织管理、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活动、保障条件等5个维度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便于各校实践操作。同时,对共同体学校的普遍需求,牵头学校还进一步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朱琍琍进一步介绍说:“比如项目成立的第一年,各校均提出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诉求,我们就围绕‘艺术展演’‘民俗技能’‘课程建设’等专题分别培训,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共同发展。”
为破解乡村学校体育、美育发展难题,在共同体学校建设过程中,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实现教学研究经验分享体和学校文化互鉴融通体也逐渐成了南京各项目成员校共识。“我们将成果共享向多元化发展,包含优秀师资、科研成果、实践场域、活动设计等,通过共享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创新等,为学校项目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南京市锁金村第二小学竖笛项目负责人解静怡说,比如竖笛共同体学校就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教研组手拉手、骨干教师点对点帮扶等机制,成立了共同体校长管理团队和联络员团队,以此促进各校共同成长。
开设普适化发展的衔接课程
前不久,在南京市高淳区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校园轮滑比赛中,来自高淳区10所学校的179名运动小选手分6个组别,进行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两大竞赛项目角逐。精湛的轮滑技术、专业的滑行姿态和优美的自由式动作,让轮滑运动的激情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穿上轮滑鞋很简单,难就难在一直坚持下去,并以此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让轮滑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淳区金陵汇淳学校副校长吴和平说。
自项目共同体成立以来,金陵汇淳学校作为牵头学校将轮滑列为体育必修内容,每周开设一节轮滑专业课,在校学生轮滑运动参与率达100%。与此同时,轮滑共同体各校均分设了启蒙性教学内容、普及性教学内容和各轮滑专项教学内容。“两年来,我们已在基地其他学校(包含3所偏远郊区农村学校)从零开始,让2000多名学生穿上轮滑鞋,开启滑行之旅,同时也离我们提出的‘到2025年让共同体学校共计8000余人实现自由滑行’的梦想越来越近。”吴和平说。
对于共同体学校来说,如何链式培养,惠及每一个孩子,从而起到普及推动作用,是另一大思考题。为让体育、美育浸润到每一节课上,共同体学校充分挖掘各项目的教育教学价值,集中力量投入到课程体系研制上。
以中华中学牵头的舞蹈共同体学校为例,共同体成员校有6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共同体学校制订了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各阶段教学目标,研制了满足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确保共同体各校纵向上保持各学段的连续和衔接,横向上兼顾校际和学生的差异与层次,为不同学校留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空间。“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分为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以互相衔接的模块化方式实施。”中华中学舞蹈团负责人孟倩倩介绍说,小学阶段以基础性课程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提升学生多方面艺术修养;中学阶段以发展性课程为主,面对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展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高中阶段以专业追求预科性课程为主,扩展学生舞蹈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素质修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艺术院校继续深造。
在共同体学校制订的课程体系下,基地各学校分别将舞蹈作为校本课程,在低年段班级以“小小集体舞”形式,开展普及性舞蹈课程教育,打造多彩美育课堂,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舞蹈的乐趣。中高年级则经过选拔,让学生进入社团统一接受训练,表现力强、舞蹈基础良好的孩子,还将被推荐至校舞蹈团进行专业练习。“如今,我们多所学校的舞蹈团都有多支舞蹈队伍,保持良好的梯队建设,坚持将每周常态化基本功训练和每年共同体学校的团队精品节目排练相结合,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孟倩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