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刚 潘玉娇 特约通讯员 曹奕
常州,一座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滨,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富庶为常州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增多,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日益提升。
然而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后,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市民子女的入学需求?在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已经被评为“市优质学校”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对此,常州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思路。通过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品质,是十余年来常州教育人孜孜以求的办学目标。
政府领航触发强劲推力
2007年,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自发建立了第一个教育集团,自此,该市开启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历程。2011年5月,常州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意见》;2012年,市教育局发文确认24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常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加入到集团化办学的队伍中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的郭志坚老师至今还记得2013年6月学校召开员工大会的那一幕:当校领导宣布原青龙中学更名为第二十四中学教育集团天宁分校的时候,台下异常安静。“学校名字说没就没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心里五味杂陈。”如今6年过去了,现任教务处主任的他,每年最忙碌的时候就是招生季,要接听家长络绎不绝的咨询电话。6年集团化办学,该校七年级新生入学人数从347人上升到648人——家长们的热情彻底消除了当初老师们心头的疑虑。
借助集团化办学实现“华丽转身”的学校在常州远非一家。2018年10月,常州召开全市集团化办学推进会,表彰先进集体22个,先进个人100名,同时公布了所有集团化办学核心校、成员校名单以及6个集团化办学重点项目和1个重大课题。“经过十余年实践,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说,“辐射作用明显,在老百姓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常州的集团化办学推进为何如此有力?在常州教育人看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最重要的因素。2018年6月,常州市政府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落实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使集团化办学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意见》鼓励学校深入推进教育集团一体化办学,积极探索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甚至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我们的教育集团内部就有一体化办学、联盟式办学和委托管理3种模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说,“《意见》的下发,让我们做事有了依据,也更有底气。”
为了给集团化办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常州市政府将其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和政府部门考核内容,明确由教育部门牵头,协调规划、建设、人社、编办、财政等相关部门及各街镇协同推进,同时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对全市集团化办学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的资助。“《意见》出台的一些政策对于破解集团化办学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杭永宝向记者介绍,“比如探索采用员额制、聘用制、购买服务等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使用,适当倾斜增加核心校教师编制、岗位和领导职数等等,这为集团化办学的纵深推进提供了保障。”
优化结构增加资源供给
在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工作人员向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35所,成员学校475所,覆盖全市所有辖市区。其中,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76.4%,义务教育阶段93.8%,高中阶段51.5%。辖市区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段玉裁中学位于常州市金坛区郊区,这所2017年启用的初级中学,在开办之初就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签约组建教育集团,成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坛分校。随后,时任二十四中教导处副主任的卢凌被选派至该校担任执行校长,历经2年多时间,他一手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新校办成了附近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学校。
“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将总校的精细化管理传统带到了分校。”卢凌告诉记者,段玉裁中学的教师最初由金坛区教育局从附近乡村学校统筹而来,老师们工作习惯各不相同,给精细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他们觉得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为什么学校要设置这么多条条框框?”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卢凌的管理理念,学校教学面貌为之一新。
就这样,常州二十四中集团总校与分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研训、统一教学计划与要求、统一教学质量评价,统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今的段玉裁中学以优良的师资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声名鹊起。2017年新学年开学时,学校只招收了189名学生,2019年9月入学人数已达到425人。“我们的目标是明年创建成为常州优质学校,5年后创建成为常州新优质学校。”谈及学校的未来,卢凌信心满满。
让集团核心校参与新校建设,使新校起步时就与高质量相伴,这是常州推进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路。“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落脚点就在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说,“到2020年,常州全市基础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增量和存量缺口合计250所,市教育局和各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新校建设时,必定要将集团化办学工作一起统筹安排。”
如果说“名校 新建校”的集团办学模式推动了薄弱学校的迅速成长,实现了“公平与质量双赢”的话,“城区校 农村校”的结对共进,则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调了“城里与乡下”的矛盾。目前,常州的每一所乡村校、乡村园都已纳入了集团化管理的范畴,各校积极探索乡村学校与城区名优校结对帮扶管理模式,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村,为乡村教育“强筋壮骨”。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星河实小、星河实小分校、礼嘉中心小学、坂上小学、横林实小、横山桥中心校6所学校组成,后4所均位于乡村。为了让这些乡村学校跟上核心校发展步伐,星河实小教育集团校长庄惠芬花了不少心思:对每一所学校的文化系统进行规划梳理,为每所学校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将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具化为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如今,集团内星河实小、星河实小分校、横林实小、横山桥中心校4所学校均加入中国新样态实验校、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行列;坂上小学和星河实小分校成为江苏省“物型课程”项目基地学校;礼嘉中心小学则加入了省乡村品质学校的队伍中。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几所乡村学校还充分利用庄惠芬名校长工作室的资源,带动附近乡镇学校一起自发成立了16个乡村教师培育站,以区里的各学科带头人为领衔人,助推站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站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研究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展示、评课议课、座谈会、沙龙等,受到教师们的一致欢迎。“集团化办学,最大的担忧是优质的资源被稀释,”庄惠芬说,“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建立一批自产‘奶’的优质‘牧场’,而不是仅仅将优质的‘鲜奶’往外输送。”
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发展
“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目前常州已经走上了集团化办学内涵发展的快车道,在扩大规模、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最终实现集团化办学的高品质发展。”2018年10月,在常州市集团化办学现场推进会上,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副秘书长方国强(时任常州市副市长)掷地有声。
提升集团化办学的品质,师资是最关键的因素。常仁飞告诉记者,近两年,该市积极探索集团教师统一招聘、内部梯队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并于今年3月出台了《关于创新干部和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集团招聘的新教师可由集团统一配备带教师傅,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核心校接受为期1—2年的“首站式培养”,逐步建立起“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
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仅仅3年,核心校局前街小学已经向成员校龙城小学、华润小学、凤凰新城实验小学等派出骨干教师81人次。这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再回局小。他们在新校扎下了根,凭借满腔热血与一身才华撑起了另一片天空。
局小原副校长谢春华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她来到新开办的凤凰新城实验小学担任执行校长,兼任一年级语文教师。当时,平行班的语文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谢春华的课堂随时向她开放,这位新教师几乎是听一节课上一节课,慢慢摸清了“门道”。此后,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进了谢春华的课堂,谢春华也时不时在年轻人上课时“串串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019年8月,谢春华任凤凰新城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编制也被移入该校。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离开了局小,但“局小文化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底色,也将成为凤凰实小的精神内核。”
“走了一个,再培养一个,虽然累,但是值得。”李伟平告诉记者,如今的局小已经和成员校之间建立了促进教师自身“生血生肌”的完备机制,每一个新学年开学,局小都会向各成员校输出优秀教师,成员校则向核心校输入新教师,双方人员岗位轮换,发挥优秀教师的团队引领作用。为了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局小和成员校共同创造了“集团研发中心”,由局小的课程研发负责人牵头形成核心小组,其他成员校相对应的课程研发人员一起参与。目前,局小教育集团所有课程的研发,都由研发中心负责。
除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常州各集团校纷纷在积极推进教育集团特色化建设、课程建设、推动办学内涵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常州实小教育集团的“树—林课程”、二十四中教育集团的“雅慧课堂”“情智课堂”、武进实小教育集团的“上善 ”校园文化等等。
以常州实小教育集团为例,2011年,这所百年老校与钟楼实小、新闸中心小学、邹区实验小学、平冈小学4所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化办学之路。核心校常州实小充分利用临近青果巷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青果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其艺术文化修养。新闸小学、邹区实验小学则在借鉴实小课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常州特产萝卜干产地、新闸荷园、邹区灯具城的地域特色,分别研发了“萝卜干”民俗文化主题系列课程、“荷”文化课程和邹区灯具创客文化课程,深入推进集团化课程研究,丰厚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底蕴。
“课程建设是提升集团化办学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常州实小教育集团校长杨娟玉说,“目前集团内的各个学校都基于学生发展构建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课程,下一步,我们需要进行集团校整体课程的架构,最终达到彼此吸纳、合作共赢的效果。”
如今,常州已提前一年实现基础教育集团覆盖率50%的计划,全市力争到2020年,完成市级以上优质高中校加入教育集团比例达到100%,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的目标,常州教育人对此满怀信心。“集团化办学现在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将其真正做好,各地各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找到最合适的道路。”杭永宝说,“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