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回望40年来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江苏教师队伍的发展历程,共同感悟一代代江苏教师忠诚教育、接续奋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匠心情怀——
薪火相继 强省强师
■本报记者 李大林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韵江苏,文脉深厚,教泽绵长。我省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教师节设立40年来,江苏建成一支数量基本充足、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支撑。
尊师重教,夯实强省之基
“沛县县委、县政府6月22日作出决定,在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实心实意地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办好十件好事”“洪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庆祝‘教师节’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了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前后要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办十件事情”。1985年第21期《江苏教育》杂志,纸页泛黄,朴实的文字穿越40年时空,留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也昭示了江苏何以文教昌明、名家辈出。
40年沧桑巨变,40年改革向前。江苏始终坚信,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教师第一资源属性,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条件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发展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均走在全国前列。
工作43年,他两度放弃进城,立志实现“让乡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好教育”的梦想,将一所破旧村小发展成为一个集幼儿园、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集团…… “我坚信,行知教育实验在新时代能绽放更多精彩。”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说。
40年来,以斯霞、李吉林、杨瑞清为代表的众多江苏教育名家,用勤勉敬业的奉献精神、躬身垂范的榜样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江苏教育人。迈入新时代,我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支持保障广大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舒心从教。比如,出台政策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惩戒等权利。
“我终于又找到了沙老师!”这是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教师沙洲燕2023年听到的最高兴的一句话。勤勤恳恳工作32年,去年她退休了。常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她拍了一部短片并在官方微信号播放。几万次播放量,沙洲燕翻看一条条留言,感动异常。“为一辈子兢兢业业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拍摄专题片,能增强教师的仪式感和使命感。”常州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处长潘莉表示,这不仅是对老教师的尊重,更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与激励。
2019年10月,徐州市设立“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制度,对符合在乡村一线教学岗位工作满30年、目前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等条件的教师一次性发放特别奖励1万元,并将其纳入政府慰问范围,由所在乡镇及以上政府开展教师节慰问等。5年来,已有4000余名乡村教师受到表彰。
在给教师荣誉感、幸福感做“加法”的同时,我省还积极给教师工作压力做“减法”。2020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通知》,以“白名单”的方式列出省级层面涉及中小学的检查、考核、评比等项目清单,提出未纳入减负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得开展,省级部门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在原有基础上减少72%,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厚积传道润心沃土。为突出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关爱,我省在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参与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同时,鼓励在读研究生、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和开展支教,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和乡村教师荣誉计划,每年遴选100名在乡村学校工作5年以上的优秀青年教师、每年认定100名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按规定给予奖励。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从暖心政策成为生动现实。
德正风清,擦亮品行底色
“我愿做一束‘微光’,照亮学生心中的梦想,让每个学生‘皆可成才、尽展其才’。”全国模范教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校长眭碧霞,1985年走上三尺讲台,一直以“微光”自谦。她将学生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规划未来,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为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灵魂的塑造者,更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40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继承发扬陶行知等老一辈江苏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厚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丰厚土壤,引领广大教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让坚守和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把乡村教育办得更好!”这是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柏纪荣的心声。从1986年参加工作,到2023年12月退休,37年来柏纪荣一直扎根在黑林镇,先后在4所乡村小学工作过,她带着学校女教师成立“爱心小组”,多年如一日做肌无力女孩的生命“轮椅”,每天步行3公里照顾生病孤儿,引导学生当翻译帮助听障女童完成学业,牵手留守儿童做代理妈妈……柏纪荣先后被评为江苏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等。
爱,是无私奉献;爱,是价值引领;爱,是薪火相传。回望40年,江苏教师群体中还有许多像眭碧霞、柏纪荣这样的良师:周火生、万绘、郁雪群……他们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接续传统,弘扬师德,不仅铺就了学生成长的坦途,也给全社会带来温暖人心的力量。
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选树先进典型,2019年9月,省教育厅依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建立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持续开展“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推选等活动。今年6月,我省设立江苏省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等平台,举办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先生”研讨会,编发《师德师风手册》,在《江苏教育报》及学习强国号推出“教育面孔”“弘扬教育家精神·40年那些闪亮的名字”“我们身边的好老师”等专栏,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教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落细落实落到位,2019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列出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分别对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让师德师风“谁来抓”“抓什么”“如何抓”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
为切实全链条压实师德建设责任,我省不断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体系,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治”工作格局,专门设立全省师德师风问题举报专线和监督信箱,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师德监督投诉体系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评价监督体系。省级层面每半年通报一次师德失范行为查处情况,严格落实教职员工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等环节有机构承担、有机制推进、有人员落实。
强师赋能,造就“大先生”
一本普通的黑色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满满的工作日程,这也是他专注“守望”稻田49载的生动写照。作为农学专家,张洪程研发出水稻抛秧技术系统并率先在国内应用,攻克“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稻麦‘无人化’栽培”等一个又一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为守卫大国粮仓、培育兴农人才作出卓越贡献。
高层次人才引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性工程。40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强省建设大局中把握,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一系列文件。199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2007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并以此为引领,坚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坚持推进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口中的“精神”,就是善抓机遇的敏锐、自觉自主的反思、挑战权威的勇气、乐于奉献的境界。从教67年,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被誉为“真正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一生的修炼、一生的勤勉、一生的清贫。它不仅指向职业修炼,更指向由内而外的专注与平和的力量,一种永不懈怠的自我跃升和精进。”李庾南说。
40年来,在江苏广袤大地上,有很多教师像张洪程、李庾南这样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教育“火种”:为火炸药研究奋斗一辈子的王泽山,深耕大学思政课的徐川、唐忠宝,“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的于永正……作为教师强能修业的典型代表,他们用深远的教育价值和不懈的专业精进形成独特的成长路径,树立起江苏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标杆。
40年来,江苏不断优化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编制管理,重点激发改革活力,努力夯实培育“大先生”的制度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目标,积极做好名师梯队的建设引领工作。与此同时,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完善各自定位、相互错位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实施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卓越教师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育计划,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2009年起,我省创新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选拔200名特级教师进行培养,从中走出薛法根、庄惠芬等一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接续这一工程,2020年,我省启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省遴选50名培养对象,有力促进了具有江苏风格、江苏特质教育名家的产生与成长,推动了“教育家精神”在江苏落地生根。
师范教育是师资队伍的“源头活水”。2018年4月,《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我省在全国率先部署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动“高水平大学办师范,优秀学生读师范,优秀教师教师范,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有40所院校培养师范生超30万人,培养规模结构匹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集聚人才的重要高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寄予重托,为江苏教育战线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为扎实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省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队伍重要来源,发挥博士后“蓄水池”作用,并持续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江苏产业教授计划、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教学名师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职教师资方面,通过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参与职教教师培养,建设开放灵活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实施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育计划,落实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江苏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省现有专任教师超百万,教师学历层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比中,江苏获奖206项,占全国的10.3%、居全国第一,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全覆盖。
新时代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教育的深切关怀、殷切期待,将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激励全省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省根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