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平台

| 关于凯发k8游戏平台

标题 全文

凯发k8游戏平台首页 > 要闻

柏纪荣:“做老师,我很幸福”-凯发k8游戏平台

作者:邢田恬 发布时间:2024-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38年的教育生涯里,柏纪荣始终扎根乡村大地,用爱诠释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做老师,我很幸福”

  人物简介

  柏纪荣,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从教38年,她坚守偏远山区,组建“爱心妈妈”团队,用爱与奉献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的明灯。曾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江苏最美教师等称号。由她领衔的“柏纪荣尚爱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本报记者 邢田恬

  6月,是毕业的季节。对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柏纪荣来说,她的“毕业”时刻来得更早一些。去年12月,她像往常一样上完最后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为38年的教育生涯画上了句号。“虽然退休了,但我没感到有什么太大变化,心里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老师。”柏纪荣说。

  1986年,柏纪荣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小学任教。从小就坚定要成为教师的她怀着期待来到大树小学,见到的却是没有围墙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桌凳、破仓库改成的宿舍,学校没有食堂,连吃饭都是大问题。“我的选择是对的吗?这么苦能坚持吗?”眼前的一切与她梦想中学校的模样截然相反,年轻的柏纪荣心里直打鼓。

  与贫瘠的教学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树小学师生们的热情欢迎。走进办公室,教师们都站起身向她鼓掌:“欢迎你,柏老师!”一位老师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满满当当地为她安排好了每天去哪位老师家吃饭;窗外,孩子们小小的脑袋挤在一起,冲着她笑……大树小学师生们朴实无华的善意深深打动了柏纪荣,她下定决心要留在乡村,做一个不辜负学生和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吃着村里的百家饭,柏纪荣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没有教参,她到别的学校借回来抄录;没有教学挂图,就自己在黑板上画;她带着学生修补课桌椅,一点点填平教室前的小水坑……面对教师匮乏的难题,除了数学课外,柏纪荣额外承担起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需要什么课,我就上什么。”忙碌的教学之余,她还借来专业书籍埋头苦读,不断钻研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唤醒乡村孩子的潜能。她的努力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每年开学之际,附近家长都争着把孩子往她的班上送。

  从大树小学到吴山小学,再到黑林中心小学,38年间,柏纪荣将根扎在黑林镇,从未离开。20世纪90年代,同为教师的丈夫和亲戚南下创业,写信劝她带着孩子一起到深圳发展。柏纪荣迟迟没有答应,心里始终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一天下午,柏纪荣还在备课,门外有人焦急地跑来告诉她,不满3岁的儿子不慎掉进了河里。事后她才知道,跳进河里救起儿子的是她多年前教过的一个特殊学生。曾经无意中给予学生的关爱,在多年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她身上。当晚,柏纪荣写信给丈夫,说自己不会离开黑林。这封信,将丈夫从千里之外拉了回来。夫妻俩一心扑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再未离开这片土地。

  黑林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占了大多数。在柏纪荣看来,这些孩子长期缺少关怀,作为教师有责任为他们填补这份缺失的温暖。她悉心照料生病的孤儿,手把手教聋哑学生写字认数,为他们买书包、做衣裳,一个人成了一群孩子的“代理妈妈”。

  女孩小廖(化名)身患重度肌无力,几近瘫痪,上学最大的难题是无法自己上厕所。柏纪荣发现小廖的情况后,与其班主任刘广芳及任课教师杨雪商量,组建了一个三人“爱心小组”,照顾小廖在校生活,并筹资为小廖购买了轮椅。抱她上厕所、推她到操场参加活动、陪她做游戏……“爱心小组”承担了关爱、照顾小廖的所有事务,整整5年。

  小廖转学后,“爱心小组”并未解散。2012年,“爱心小组”扩大成留守儿童爱心家庭团队,柏纪荣带领教师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每学期“牵手”2-3个孩子,带着他们包饺子、吃团圆饭、去海边玩,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做起来其实都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反而最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柏纪荣的坚持和带动下,这支关爱的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加入“爱心妈妈”团队,继续着爱的接力。

  黑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吴彩花是“爱心妈妈”团队的成员,与柏纪荣相识已有20多年。在她眼里,柏纪荣不仅是孩子们温暖善良的“柏妈妈”,也是不遗余力关爱、推动像她这样的年轻教师不断成长的“师傅”和“姐姐”。她鼓励年轻教师多钻研,带着他们一起读书、写文章、自考本科文凭、做课题,不断充实一名教师内心的丰盈。吴彩花还记得,柏纪荣曾带着她一起在连云港教育博客上写教育博文,与全市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心得、分享感悟。两个人互相搭伴,每天晚上兴冲冲地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回复其他老师的跟帖留言。但她们从不觉得疲倦,反而乐在其中,一天能写好几篇,“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和柏老师一起学习、写文章特别有干劲。”

  “保持进步”也是柏纪荣对自己的要求。从教以来,她始终有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勇于学习新事物。2003年,黑林中心小学购置了第一台电脑。教学之余,柏纪荣没事就往电脑室跑,从五笔输入法开始,慢慢学习电脑技术。学校连接互联网后,她又摸索着学习制作简单的动画,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制作动画到制作电子课件,再到学做微课,柏纪荣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她创建的网上班级获评全国示范网络班级。从最初的“电脑盲”成长为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40岁后的柏纪荣越学越年轻,求知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当老师就是要不断学习,不能原地踏步,学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真正用到教育教学上,不能浪费了。”

  为乡村教育倾注满腔热情的同时,柏纪荣对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冷静的思考。她先后主持省级课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现代化达标后的运行现状调查研究》《网络环境下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走访调研黑林及周边乡镇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深入了解当地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当选连云港市人大代表后,柏纪荣围绕乡村教师发展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为山区学校留住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提案,建议通过改善山区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设立优秀乡村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为乡村教育留住人才。她的建议得到连云港市教育局和赣榆区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区政府牵头为黑林小学盖起了职工宿舍楼,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

  2017年,柏纪荣成立“尚爱工作室”,26名像她一样心系乡村的教师陆续加入其中,着眼于尚爱教育理念,打造尚爱文化、尚爱榜样、尚爱活动、尚爱课程等,引导师生崇善尚爱。在她带领下,工作室主持多项省、市规划课题,发表教育教学文章30余篇,工作室成员中1人被评为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人被评为港城名师,2人被评为市教学名师,4人被评为赣榆区名师。

  退休半年多,柏纪荣的心依然和黑林小学师生们紧紧连在一起。她记挂着工作室的发展,同事们遇上难题也会向她请教;学生见到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喊着“柏老师”,高兴地和她打招呼。有时心里挂念,她就走到学校门口,远远地望着孩子们稚气的笑脸,便觉得心满意足。柏纪荣说,她一直记得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一句话——“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38载教育生涯里,柏纪荣满怀热情地爱学生、爱教育,用爱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虽然我只是个普通教师,但我无怨无悔,充满幸福。”

责任编辑:陈路

柏纪荣:“做老师,我很幸福”
发布时间:2024-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邢田恬

38年的教育生涯里,柏纪荣始终扎根乡村大地,用爱诠释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做老师,我很幸福”

  人物简介

  柏纪荣,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从教38年,她坚守偏远山区,组建“爱心妈妈”团队,用爱与奉献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的明灯。曾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江苏最美教师等称号。由她领衔的“柏纪荣尚爱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本报记者 邢田恬

  6月,是毕业的季节。对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柏纪荣来说,她的“毕业”时刻来得更早一些。去年12月,她像往常一样上完最后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为38年的教育生涯画上了句号。“虽然退休了,但我没感到有什么太大变化,心里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老师。”柏纪荣说。

  1986年,柏纪荣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小学任教。从小就坚定要成为教师的她怀着期待来到大树小学,见到的却是没有围墙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桌凳、破仓库改成的宿舍,学校没有食堂,连吃饭都是大问题。“我的选择是对的吗?这么苦能坚持吗?”眼前的一切与她梦想中学校的模样截然相反,年轻的柏纪荣心里直打鼓。

  与贫瘠的教学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树小学师生们的热情欢迎。走进办公室,教师们都站起身向她鼓掌:“欢迎你,柏老师!”一位老师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满满当当地为她安排好了每天去哪位老师家吃饭;窗外,孩子们小小的脑袋挤在一起,冲着她笑……大树小学师生们朴实无华的善意深深打动了柏纪荣,她下定决心要留在乡村,做一个不辜负学生和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吃着村里的百家饭,柏纪荣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没有教参,她到别的学校借回来抄录;没有教学挂图,就自己在黑板上画;她带着学生修补课桌椅,一点点填平教室前的小水坑……面对教师匮乏的难题,除了数学课外,柏纪荣额外承担起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需要什么课,我就上什么。”忙碌的教学之余,她还借来专业书籍埋头苦读,不断钻研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唤醒乡村孩子的潜能。她的努力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每年开学之际,附近家长都争着把孩子往她的班上送。

  从大树小学到吴山小学,再到黑林中心小学,38年间,柏纪荣将根扎在黑林镇,从未离开。20世纪90年代,同为教师的丈夫和亲戚南下创业,写信劝她带着孩子一起到深圳发展。柏纪荣迟迟没有答应,心里始终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一天下午,柏纪荣还在备课,门外有人焦急地跑来告诉她,不满3岁的儿子不慎掉进了河里。事后她才知道,跳进河里救起儿子的是她多年前教过的一个特殊学生。曾经无意中给予学生的关爱,在多年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她身上。当晚,柏纪荣写信给丈夫,说自己不会离开黑林。这封信,将丈夫从千里之外拉了回来。夫妻俩一心扑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再未离开这片土地。

  黑林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占了大多数。在柏纪荣看来,这些孩子长期缺少关怀,作为教师有责任为他们填补这份缺失的温暖。她悉心照料生病的孤儿,手把手教聋哑学生写字认数,为他们买书包、做衣裳,一个人成了一群孩子的“代理妈妈”。

  女孩小廖(化名)身患重度肌无力,几近瘫痪,上学最大的难题是无法自己上厕所。柏纪荣发现小廖的情况后,与其班主任刘广芳及任课教师杨雪商量,组建了一个三人“爱心小组”,照顾小廖在校生活,并筹资为小廖购买了轮椅。抱她上厕所、推她到操场参加活动、陪她做游戏……“爱心小组”承担了关爱、照顾小廖的所有事务,整整5年。

  小廖转学后,“爱心小组”并未解散。2012年,“爱心小组”扩大成留守儿童爱心家庭团队,柏纪荣带领教师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每学期“牵手”2-3个孩子,带着他们包饺子、吃团圆饭、去海边玩,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做起来其实都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反而最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柏纪荣的坚持和带动下,这支关爱的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加入“爱心妈妈”团队,继续着爱的接力。

  黑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吴彩花是“爱心妈妈”团队的成员,与柏纪荣相识已有20多年。在她眼里,柏纪荣不仅是孩子们温暖善良的“柏妈妈”,也是不遗余力关爱、推动像她这样的年轻教师不断成长的“师傅”和“姐姐”。她鼓励年轻教师多钻研,带着他们一起读书、写文章、自考本科文凭、做课题,不断充实一名教师内心的丰盈。吴彩花还记得,柏纪荣曾带着她一起在连云港教育博客上写教育博文,与全市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心得、分享感悟。两个人互相搭伴,每天晚上兴冲冲地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回复其他老师的跟帖留言。但她们从不觉得疲倦,反而乐在其中,一天能写好几篇,“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和柏老师一起学习、写文章特别有干劲。”

  “保持进步”也是柏纪荣对自己的要求。从教以来,她始终有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勇于学习新事物。2003年,黑林中心小学购置了第一台电脑。教学之余,柏纪荣没事就往电脑室跑,从五笔输入法开始,慢慢学习电脑技术。学校连接互联网后,她又摸索着学习制作简单的动画,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制作动画到制作电子课件,再到学做微课,柏纪荣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她创建的网上班级获评全国示范网络班级。从最初的“电脑盲”成长为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40岁后的柏纪荣越学越年轻,求知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当老师就是要不断学习,不能原地踏步,学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真正用到教育教学上,不能浪费了。”

  为乡村教育倾注满腔热情的同时,柏纪荣对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冷静的思考。她先后主持省级课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现代化达标后的运行现状调查研究》《网络环境下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走访调研黑林及周边乡镇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深入了解当地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当选连云港市人大代表后,柏纪荣围绕乡村教师发展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为山区学校留住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提案,建议通过改善山区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设立优秀乡村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为乡村教育留住人才。她的建议得到连云港市教育局和赣榆区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区政府牵头为黑林小学盖起了职工宿舍楼,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

  2017年,柏纪荣成立“尚爱工作室”,26名像她一样心系乡村的教师陆续加入其中,着眼于尚爱教育理念,打造尚爱文化、尚爱榜样、尚爱活动、尚爱课程等,引导师生崇善尚爱。在她带领下,工作室主持多项省、市规划课题,发表教育教学文章30余篇,工作室成员中1人被评为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人被评为港城名师,2人被评为市教学名师,4人被评为赣榆区名师。

  退休半年多,柏纪荣的心依然和黑林小学师生们紧紧连在一起。她记挂着工作室的发展,同事们遇上难题也会向她请教;学生见到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喊着“柏老师”,高兴地和她打招呼。有时心里挂念,她就走到学校门口,远远地望着孩子们稚气的笑脸,便觉得心满意足。柏纪荣说,她一直记得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一句话——“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38载教育生涯里,柏纪荣满怀热情地爱学生、爱教育,用爱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虽然我只是个普通教师,但我无怨无悔,充满幸福。”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