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平台

| 关于凯发k8游戏平台

标题 全文

凯发k8游戏平台首页 >

江苏省通师一附:技术赋能让校园更“灵动”,百年老校数字化生根发芽-凯发k8游戏平台

作者:谢 然 发布时间:2023-09-08 来源: 《第一教育》

  2023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10月中下旬在浙江举行,主题为——“数字化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
  作为论坛的前期重要活动,日前,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走进长三角地区多所学校开展联合采访,旨在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先进典型经验宣传,推动数字化变革的思想认识深化。
  数智赋能课堂、云端备课教研、stem课程……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教育数字化”渐渐生根发芽。具体情况,一起来看——
  在江苏省南通市,有一所创办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这里曾经走出过许多名人雅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画家赵无极、经济学家邢鉴生……
  这所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创立的全国第一所师范附属小学,就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简称“通师一附”)。
  2009年,学校搬迁进入新校区,逐步配备了远程备课室、自动录播教室,平板电脑、智慧课堂学习终端走进课堂。
  校园换新装,“教育数字化”也在校园里渐渐生根发芽。数智赋能课堂、云端备课教研、stem课程……从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到师资建设,通师一附探索数字化赋能撬动教育变革,技术赋能让校园更“灵动”。
  01融合:探索数智 课堂
  “三角形有什么神奇之处?先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在平板上快速作答。”这是通师一附的一节四年级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执教的是年轻的数学老师袁嘉琦。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打开手中的平板,点击屏幕完成这道选择题。
  以往随堂测试题目只能学生自己订正,老师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而这堂课上,借助平板,学生反馈会被实时采集,处理后传输到老师手中的教师端,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再配合智能屏幕,老师就可以轻松选取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分析解惑。
  2分钟后,所有学生完成了题目,系统也自动统计出结果:正确率93%,显示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不清晰。于是,袁嘉琦邀请同学们分析各个选项,帮助部分学生解答疑惑。这节课上,袁嘉琦老师还借助智能屏幕的放大功能,选取了学生绘制的三角形,放大观察三条线段是否首尾相连,帮孩子们学习三角形的定义。
  近年来,通师一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让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有趣味,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通师一附的几位老师都表示,自己非常愿意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更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这些工具运用得好,确实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信息化要和学科真正融合,一定要从教学理念层面开始革新。据介绍,在通师一附,数字化技术还被运用在体育课教学上。
  学校的智能跳绳系统能一次记录60人实时跳绳,并实时自动生成成绩,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体育教师不再浪费大量时间用于统计和录入数据,而有了更多时间用来给学生制定运动指导,设计更具个性化、专项化的运动项目。
  “从简单的一分钟跳绳可以分析出很多信息,比如学生前30秒和后30秒成绩分别是多少,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出学生爆发力、耐力和素质水平。实现了体育教学‘管理智能化’‘过程可视化’‘分析精准化’”的需求,大大提升了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运动量化要求和运动水平提升要求。”副校长倪莉介绍。
  02多元:stem课程铸就“智慧”底色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智能素养和创新素养愈发成为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为孩子们铸就“智慧”底色?通师一附以stem课程为抓手,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小小发明家”们创设空间和平台,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每周五下午,通师一附六(2)班的学生张赵瑞都会来到学校教学楼4楼的比特实验室,跟着老师学习机器人运行原理,通过编程打造各种“炫酷”的机器人。“最近我正在研究制作一台自动电风扇,不仅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自动启动,还可以通过语音来操控。我想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帮助人们完成一些机械重复的事情,提供更多便利。”张赵瑞说。
  三年前,张赵瑞加入了学校的比特实验室学习人工智能,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编程,并从此点燃了他对机器人的热爱。“我觉得编程非常有意思,在编程中解决一个个困难带给我的成就感,还能在编程过程中动脑,理解思维机器的运行逻辑,让我思维能力变得更敏捷。”张赵瑞说。
  在stem课程中亲自编程、调试机器人,对于通师一附的不少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事实上,每周五下午,学校11个stem教育特色社团都会同步开展,校园里热爱编程、人工智能和科创的孩子们都汇聚在这里。初阶学习的孩子可以选择在“电子绘画”社团里跟着老师学习设计简单的小游戏,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到机器人编程社团,此外还有3d打印建模、物联网、创客等社团,给孩子们创设丰富多样的stem科创实践课程和空间。
  据介绍,通师一附将“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纳入到“一附小公民五大核心素养”中,自主开发了各类研究型综合课程。这些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普性课程,也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的stem社团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
  在浓厚的科创素养之下,通师一附学生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科创赛事的颁奖典礼上。学生郭嘉耀在2022年1月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青少年创意编程省赛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5月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青少年创意编程(国赛当中)荣获二等奖。学生成欣泽在2021年度南通市“领航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两个项目一等奖……
  信息素养和科创素养在这所校园里生根发芽。2020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stem教育的水平,学校的stem教育专项课题《把教学做合一 融入stem教育的校本化实践研究》正式立项,为通师一附的stem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希望,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撬动教与学的关系,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03共享:云端教研提升教学水平
  近年来,“云端教研”在通师一附已经成为常态。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学校的围墙,打造校本资源库,开展线上教师教学研讨,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研新方法。
  在通师一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慧学南通教育平台”“崇川区资源平台”等平台是老师们教研的必备法宝。老师们深挖平台上“名师”课堂,提炼和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课堂教学方法,“云端教研”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方法。
线上教研
  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充分发挥各级优质资源平台,实现“双师在线”——视频里的“名师”录播,现实中的“明师”讲解,“名师”对孩子们的“学”负责,“明师”为“习”助力,两位老师,不同时空,相辅相成。即便是足不出户的“云端相见”,孩子们依然能体验到同样精彩的课堂。这样的“双师”教学模式,促成了学生情绪积极、行为投入的参与式学习,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每单元的云端集体备课是各备课组每周的必修课。教材研讨、心得分享,反复梳理在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多次模拟授课情景,让线上课堂也能保证“按点上课、一起上课、真有课堂”。
远程集体备课
  “云端教研”并不只发生在通师一附的校园里,也常常发生在通师一附教育集团各学校之间。集团校开展“云端”常态化集中教学,统一备课、统一教案,形成了良好的课堂质态,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师、学生的网络实时互动。比如,各年级、各学科利用腾讯会议,有计划地开展组内远程集体备课活动;使用课堂直播系统,进行同课异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不同学校间的学生,在课堂直播时进行云端互动,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为了帮助老师们获取更丰富的优质资源,通师一附还自建了虚拟光盘服务器,统一上传与各学科教材配套的光盘,方便教师利用虚拟光驱加载使用。学校打造“通师一附云学习空间”校本资源库,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云学习空间共建共享资源。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崇川区资源平台的建设,将优质课件、教案等共享至区域云,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
  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聚焦综合素养的课后服务课程,也一度困扰着集团里的各位老师。为此,集团各校借助课程资源平台,引进10余门课程,比如《博物馆中的中国故事》借助ar、vr科技,将丰富的博物资源带入课堂,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线融汇于课后服务,让学生身临其境“看见”历史,交流互动、内化文明魅力;《纸飞机里的科学课》在落地进校实践中,学生易学、教师易教、课后有成果,在尝试纸飞机的多样折法和放飞互动中学习收获飞行科学的前沿知识,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有趣的课程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脚手架”。
  “我们的愿景是创建时时可学、处处能用的智慧学习环境,将智慧教育作为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力,营造智能融合的管理形态,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多元个性的学习方式,让教育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发生。”通师一附副校长倪莉说。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省通师一附:技术赋能让校园更“灵动”,百年老校数字化生根发芽
发布时间:2023-09-08   
来       源:《第一教育》  
作       者:谢 然
  2023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10月中下旬在浙江举行,主题为——“数字化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
  作为论坛的前期重要活动,日前,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走进长三角地区多所学校开展联合采访,旨在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先进典型经验宣传,推动数字化变革的思想认识深化。
  数智赋能课堂、云端备课教研、stem课程……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教育数字化”渐渐生根发芽。具体情况,一起来看——
  在江苏省南通市,有一所创办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这里曾经走出过许多名人雅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画家赵无极、经济学家邢鉴生……
  这所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创立的全国第一所师范附属小学,就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简称“通师一附”)。
  2009年,学校搬迁进入新校区,逐步配备了远程备课室、自动录播教室,平板电脑、智慧课堂学习终端走进课堂。
  校园换新装,“教育数字化”也在校园里渐渐生根发芽。数智赋能课堂、云端备课教研、stem课程……从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到师资建设,通师一附探索数字化赋能撬动教育变革,技术赋能让校园更“灵动”。
  01融合:探索数智 课堂
  “三角形有什么神奇之处?先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在平板上快速作答。”这是通师一附的一节四年级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执教的是年轻的数学老师袁嘉琦。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打开手中的平板,点击屏幕完成这道选择题。
  以往随堂测试题目只能学生自己订正,老师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而这堂课上,借助平板,学生反馈会被实时采集,处理后传输到老师手中的教师端,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再配合智能屏幕,老师就可以轻松选取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分析解惑。
  2分钟后,所有学生完成了题目,系统也自动统计出结果:正确率93%,显示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不清晰。于是,袁嘉琦邀请同学们分析各个选项,帮助部分学生解答疑惑。这节课上,袁嘉琦老师还借助智能屏幕的放大功能,选取了学生绘制的三角形,放大观察三条线段是否首尾相连,帮孩子们学习三角形的定义。
  近年来,通师一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让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有趣味,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通师一附的几位老师都表示,自己非常愿意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更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这些工具运用得好,确实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信息化要和学科真正融合,一定要从教学理念层面开始革新。据介绍,在通师一附,数字化技术还被运用在体育课教学上。
  学校的智能跳绳系统能一次记录60人实时跳绳,并实时自动生成成绩,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体育教师不再浪费大量时间用于统计和录入数据,而有了更多时间用来给学生制定运动指导,设计更具个性化、专项化的运动项目。
  “从简单的一分钟跳绳可以分析出很多信息,比如学生前30秒和后30秒成绩分别是多少,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出学生爆发力、耐力和素质水平。实现了体育教学‘管理智能化’‘过程可视化’‘分析精准化’”的需求,大大提升了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运动量化要求和运动水平提升要求。”副校长倪莉介绍。
  02多元:stem课程铸就“智慧”底色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智能素养和创新素养愈发成为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为孩子们铸就“智慧”底色?通师一附以stem课程为抓手,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小小发明家”们创设空间和平台,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每周五下午,通师一附六(2)班的学生张赵瑞都会来到学校教学楼4楼的比特实验室,跟着老师学习机器人运行原理,通过编程打造各种“炫酷”的机器人。“最近我正在研究制作一台自动电风扇,不仅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自动启动,还可以通过语音来操控。我想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帮助人们完成一些机械重复的事情,提供更多便利。”张赵瑞说。
  三年前,张赵瑞加入了学校的比特实验室学习人工智能,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编程,并从此点燃了他对机器人的热爱。“我觉得编程非常有意思,在编程中解决一个个困难带给我的成就感,还能在编程过程中动脑,理解思维机器的运行逻辑,让我思维能力变得更敏捷。”张赵瑞说。
  在stem课程中亲自编程、调试机器人,对于通师一附的不少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事实上,每周五下午,学校11个stem教育特色社团都会同步开展,校园里热爱编程、人工智能和科创的孩子们都汇聚在这里。初阶学习的孩子可以选择在“电子绘画”社团里跟着老师学习设计简单的小游戏,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到机器人编程社团,此外还有3d打印建模、物联网、创客等社团,给孩子们创设丰富多样的stem科创实践课程和空间。
  据介绍,通师一附将“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纳入到“一附小公民五大核心素养”中,自主开发了各类研究型综合课程。这些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普性课程,也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的stem社团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
  在浓厚的科创素养之下,通师一附学生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科创赛事的颁奖典礼上。学生郭嘉耀在2022年1月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青少年创意编程省赛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5月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青少年创意编程(国赛当中)荣获二等奖。学生成欣泽在2021年度南通市“领航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两个项目一等奖……
  信息素养和科创素养在这所校园里生根发芽。2020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stem教育的水平,学校的stem教育专项课题《把教学做合一 融入stem教育的校本化实践研究》正式立项,为通师一附的stem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希望,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撬动教与学的关系,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03共享:云端教研提升教学水平
  近年来,“云端教研”在通师一附已经成为常态。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学校的围墙,打造校本资源库,开展线上教师教学研讨,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研新方法。
  在通师一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慧学南通教育平台”“崇川区资源平台”等平台是老师们教研的必备法宝。老师们深挖平台上“名师”课堂,提炼和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课堂教学方法,“云端教研”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方法。
线上教研
  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充分发挥各级优质资源平台,实现“双师在线”——视频里的“名师”录播,现实中的“明师”讲解,“名师”对孩子们的“学”负责,“明师”为“习”助力,两位老师,不同时空,相辅相成。即便是足不出户的“云端相见”,孩子们依然能体验到同样精彩的课堂。这样的“双师”教学模式,促成了学生情绪积极、行为投入的参与式学习,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每单元的云端集体备课是各备课组每周的必修课。教材研讨、心得分享,反复梳理在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多次模拟授课情景,让线上课堂也能保证“按点上课、一起上课、真有课堂”。
远程集体备课
  “云端教研”并不只发生在通师一附的校园里,也常常发生在通师一附教育集团各学校之间。集团校开展“云端”常态化集中教学,统一备课、统一教案,形成了良好的课堂质态,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师、学生的网络实时互动。比如,各年级、各学科利用腾讯会议,有计划地开展组内远程集体备课活动;使用课堂直播系统,进行同课异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不同学校间的学生,在课堂直播时进行云端互动,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为了帮助老师们获取更丰富的优质资源,通师一附还自建了虚拟光盘服务器,统一上传与各学科教材配套的光盘,方便教师利用虚拟光驱加载使用。学校打造“通师一附云学习空间”校本资源库,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云学习空间共建共享资源。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崇川区资源平台的建设,将优质课件、教案等共享至区域云,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
  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聚焦综合素养的课后服务课程,也一度困扰着集团里的各位老师。为此,集团各校借助课程资源平台,引进10余门课程,比如《博物馆中的中国故事》借助ar、vr科技,将丰富的博物资源带入课堂,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线融汇于课后服务,让学生身临其境“看见”历史,交流互动、内化文明魅力;《纸飞机里的科学课》在落地进校实践中,学生易学、教师易教、课后有成果,在尝试纸飞机的多样折法和放飞互动中学习收获飞行科学的前沿知识,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有趣的课程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脚手架”。
  “我们的愿景是创建时时可学、处处能用的智慧学习环境,将智慧教育作为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力,营造智能融合的管理形态,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多元个性的学习方式,让教育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发生。”通师一附副校长倪莉说。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周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