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从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走进了盛泽镇北观音弄16号,一所江南水乡的弄堂小学,时名“吴江县盛泽镇中心小学”。一幢3层的教学楼,一幢两层的行政楼,一个用煤渣铺成的操场,一到刮风季节,便尘土飞扬。上课只靠一张嘴,加上黑板和粉笔,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1990年,不甘寂寞的姚荣荣校长主动“攀高枝”,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争取“理论下嫁”,设计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课题,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成为吴江县乃至江苏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写信,说这个校长好大喜功,一个弄堂小学能搞什么实验?校长说,允许有人反对,允许有人观望,也允许有人尝试。于是,我和十几个青年教师成为第一批志愿者,参加了教改实验,办起了“教海探航”夜校,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研讨。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改实验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撬动了封闭的课堂,让这所弄堂深处的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第一批实验班以优异成绩整体升入中学。1998年,我从第一批教改志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1999年,历经三轮九年的教改实验,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有专家问:“你们学校有什么办学特色?”时任校长钟金泉沉吟了一下,说:“科研!”大家都笑了,“科研”不是特色,但却让这所弄堂小学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科研型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2000年,为推广实验成果,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盛泽实验小学在原校办丝织厂的厂址上,建起了公办民助的“吴江舜湖学校”。新的办学体制激发了学校的积极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的管理机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待遇逐年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4年,盛泽镇政府投资6800万元,异地新建一所占地103亩的现代化学校;2006年,吴江舜湖学校迁入新址。
公民办学校的异质化发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公民办教师的一体化培养……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让这所从弄堂里走出来的学校,从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迈向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成为区域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2010年,为规范办学体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吴江舜湖学校退民为公,成为盛泽实验小学总部校区,形成了“舜湖校区、实验校区、城南校区、桥北校区”一校四区的管理格局,拉开了集团化办学的序幕。学校以“人”的现代化为追求,确立了“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共同的教育愿景:“培养秀外慧中的儿童,成就受人尊敬的教师,创造让人智慧的教育,建设令人向往的学校。”学校还建构了“慧心课程、伙伴德育、组块教学、多样研修、适性管理”五位一体的校本化管理体系,提升了办学品质。
2017年,为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盛泽实验小学与新建的程开甲小学、更名的吴绫实验小学以及盛泽小学、绸都小学,组建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踏上了集团化办学的征程。我们厘清了“集团”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大校”到“集团”的管理思维转型,界定了“集团”统筹规划的领导职能与“学校”规范办学的主体责任,实行“集团领导、校区管理”的校长责任制,建构了三“心”一“议”集约高效的集团运行架构:以“集团党政联席会议”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管理与文化、课程与教学、督导与评价”三个运行中心,统筹学校发展。
在集团化办学的初级阶段,我们选择了一“带”一“路”的行动策略,即:“老”带“新”、“强”带“弱”、“公”带“民”,走一条从优先发展到共同发展的道路。2019年,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志着集团化办学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1988年到2019年,我一直扎根在乡镇,从教师到校长,成了这里的一棵树,见证了一所弄堂小学到一个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这所弄堂小学30多年的沧桑巨变,折射了国家的兴盛和时代的进步,折射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坚定步伐和辉煌成就。身在弄堂小学,心怀民族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