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陈静,无党派,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淮阴工学院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需”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为淮安市高层次适用性人才的自主培养带来了历史性突破。但是,由于凹土传统产业属性以及淮工地方二本院校的局限性,本方向长期存在生源不足以及生源质量差等不利因素。申请人正视现状,高度重视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坚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共建特色课程,编著《黏土科学与应用技术》等特色教材,把特色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努力培养适需人才。针对产业迫切需求的高值化产品开发,申请人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以“凹土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应用开发”为目标构建系统应用研发体系,经6届8位研究生共同努力下,初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学生获得了实战性、正规化的工程硕士培养锻炼。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一区2篇)、ei 3篇;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9件(已授权4件);指导学生参赛并获省挑战杯二等奖2项;学生获国家级奖学金3次、优秀硕士论文1次。毕业生中有5人进入企业并快速成长为单位骨干、3位同学继续读博深造。毕业生适应性良好,普遍受到单位的好评,为淮阴工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先进事迹:
淮阴工学院于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色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为淮安市高层次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历史性突破。但是,由于传统产业以及地方二本院校的先天不足,本方向长期存在生源不足以及生源质量差等不利因素。陈静正视现状,高度重视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努力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三位一体,强化“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德育先行将思政教育融于课程建设始终,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主动作为,将思政教育融于创新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本专业科研平台优势,在学生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结合学科竞赛,通过老生带新生的方式,把参与实践创新的体会和心得一届一届传承下来,已在学生中形成良好口碑;同时充分利用创新活动的高频互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旗帜鲜明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团队优良传统的薪火相传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提升,所指导的团队共获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省“挑战杯”二等奖2项等一批竞赛奖励。
不计私利,全方位服务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候选人在研究生阶段从事生物电分析,并以主研身份出色完成了两项国基,为自己科研打开了成功之门。为响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办学要求,主动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凹土资源高效利用方向,锐意进取,逐渐在凹土研发方向取得一定成就,有力支撑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省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有显示度的专业建设项目成功申报和高品质建设,为我校办学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重视以老带新,乐于奉献,与青年教师云山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获江苏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身体力行,贯彻教学科研融合育人理念
注重结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岩盐和凹土资源优势,围绕地方盐化工与凹土优势特色产业,自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专业各类科研学科平台资源丰富和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强、项目多的优势,实行“教学科研融合育人”。教师吸纳学生参与主持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联合攻关等科研项目,或通过科研平台、科研课题设置大学生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团队及时将科研成果和服务产业经验融入教学,编写适需教材、创建案例库和特色精品课程,目前本人将自己在凹土方面的研究成果,编著了《黏土科学与应用技术》特色教材,教学与科研融合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
跟踪调查显示,接收单位普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功底扎实、勤奋刻苦”。凹土工业园区管委会评价:“ 2012、2013级专业硕士周巍和王礼君在企业实践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技改,为新产品的快速推广做出了很多建设性工作。”南工大管国锋教授评价在他处读博的我校毕业生金慧然的工作是“ 上手快,质量高”。毕业生的良好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