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陈如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电子科学与技术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射频识别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 mtt/aps/emc nanjing chapter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计算电磁学、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天线、电磁辐射、散射和微波信息处理、微波毫米波通信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及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ieee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其中2名全国优博提名,7名省部级优博,6名省部级优硕。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大会论文奖,获得“航天科工杯”科技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多项。毕业研究生中多人入选“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等全国人才计划。2015年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
先进事迹:
针对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陈如山教授带领电磁仿真与射频感知团队持之以恒,致力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厚基础、宽方向、显个性、善交流、重实践、求创新、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形成了“团队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陈如山教授2015年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在陈如山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
立德树人,注重对研究生“做人”“治学”方面的教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针对当前社会不良氛围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陈如山教授特别注重对研究生“做人”“治学”方面的教导,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两者相辅相成。
陈如山教授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定期组织研究生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优良传统,牢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他经常组织学生对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组织学生学习王泽山院士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以王院士作为学习榜样,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矢志不渝,军工报国。近期,团队老师就针对当前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兴事件”“华为芯片断供”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激励他们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机会,勇于进取,奋发向上,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身患癌症,仍关爱每一位学生,助力学生成材
陈如山教授始终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渊博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初,他被确诊为癌症,仍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针对部分学生科研热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的现状,陈教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研究生,使他们燃起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勇于接受挑战。
陈教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对每一位研究生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对于优秀的学生,亲力亲为助力学生快速成长为领域的新星,陈教授指导的得意弟子丁大志教授,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现在已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取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学术荣誉。而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理念,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水平和能力。他曾经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入学时沉溺于上网打游戏,自制力非常差,通过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将该名研究生实验室的座位安排到优秀博士生的旁边,他每天跟踪该生的学习进展,肯定该生的优秀表现;同时,安排几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掌握该生在实验室之外的生活情况,并定期和学生父母沟通其在校的表现。通过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该生既战胜了自己的弱点,也圆满完成了学业。该学生毕业时,家长特别赶来学校致谢。
师生同甘共苦,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协同创新
陈如山教授持之以恒、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始终感染着团队中每一位研究生。对于刚刚踏入科研道路上的研究生而言,独自科研的过程往往是枯燥的,经常会碰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挑战,很容易因挫折而丧失信心。陈如山教授总结多年的科研和学生培养的经验,建立了团队合作攻关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组建“导师+研究生”“博士生+博士生”“博士生+硕士生”以及“硕士生+硕士生”多种形式的交叉攻关团队,因势利导,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解决难题。有了团队的合作和支撑,有了老师的指导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科研变得乐在其中。
同时,开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沙龙”,形成研讨例会制度,研究生阶段性向团队及指导老师汇报课题研究进展,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及时提出凯发k8游戏平台的解决方案,推进课题进展。在陈如山教授和团队的指导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在师生相互讨论过程中,思想相互碰撞、交锋,学生们常常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新乐趣。有时,为了解决科研中的一个问题,陈如山教授和研究生加班到深夜,他帮助学生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在这种师生共同解决理论与技术难题良好氛围中,团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由陈教授指导的李猛猛博士进入实验室后,看到同学们都非常努力,自己感觉压力很大,很迷茫。就在这时,他惊喜地发现陈教授会定期找同学谈话,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后,陈教授安排他跟着高年级博士进入项目组,精准补充项目研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项目研究,团队协作,找准研究方向,科研信心大大提升。李猛猛博士逐渐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作为团队主要成员,他参与了“973”等国家重大项目,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
现已留校为副教授的何姿说:“陈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他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对科研的执着和纯粹的喜欢,他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方式,总能够提出一些大胆的创意,他经常告诫我们要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陈老师的座右铭是‘天道酬勤,乐在其中’,他的教导对我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何姿博士在陈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博士论文获得中国电子学会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多次获得国际会务组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在陈如山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师生数十年如一日,从编制核心代码做起,解决了复杂背景环境下超电大尺寸目标、三维多层微波集成电路芯片、系统级电子封装、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有效载荷抗高功率微波摧毁以及电磁新材料新结构分析与仿真等关键基础性科学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建立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目标电磁特性分析仿真平台,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效电磁仿真软件fastem,打破国外软件垄断,实现了从理论方法、仿真分析系统到工程实际应用的原创性关键技术突破。该软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航天科技一院、五院、航天科工集团一院、二院、中电集团等多家科研院所的相关型号工程项目中,为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动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解决了多家企事业单位在先进电子设备及产品开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阵列天线高效分析与设计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如山教授先后培养了1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在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其中本学科顶级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先后有15人次获得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奖,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6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近5年获得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和大会论文奖10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第三届“航天科工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议(aces)电磁建模比赛一等奖2项。由他培养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他们大都在高等院校、航天科技集团研究院、中电集团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研究院以及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中担任研发工作;培养的研究生国际竞争能力也显著提高,博士生经过全球竞聘和国外著名大学教授的严格面试,先后20余名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从事合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陈如山教授将在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坚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