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40后”,他从沐浴新中国阳光成长的“儿童”,成为“为儿童”的教育专家,致力教育改革研究,为中国儿童受更美好的教育一直在奋斗。
教育学本质上是人学,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人真正成为“人”。这一理念与理想早就活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悠久、丰厚、深远。比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比如,“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比如,“尊德性而道问学”;等等。这些思想精髓,至今仍熠熠闪光,照亮了教育的上空。
但这些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逐步实现的。紧随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追随着伟大时代的前进步伐,中国教育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永远向着明亮的那方。新中国的儿童,从此自豪地在中国大地上站立起来,成为主人,享受童年的幸福,并在教育中瞭望世界,肩负责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年中国”的气象正在形成。
江苏是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典范。70年来江苏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折射出时代的光彩和特点。对此,我是亲历者,深有体会。
我是迎着新中国的阳光,走进学校,成为小学生的。那年我8岁,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此前,因贫穷,我只能在校门外徘徊。我记得,那天清晨,我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高兴地走进小学的大门。入学报名的前两天,母亲已向学校反映了家里的窘境,拿不出一分钱来交学杂费。到了学校,总务处张主任把我叫到一边说:“所有费用学校全给你免了。”这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除了高兴,别无想法。当我1984年调到江苏省教育厅工作,负责普及小学教育以及后来的义务教育时,才猛然醒悟:我,早就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新中国,让穷人家的孩子都站立起来了。
后来,我上了师范,当了教师、校长;再后来,调到省教育厅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普及初等教育。不知多少次,我去苏北泗洪、沭阳、邳县等9个县调研、推动,为9个字而努力——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当时省政府专门下发通知,加快9个县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还开了现场会。那时,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紧接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立了法,制定了实施细则,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目标,并且率先达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和要求,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愿望。历史证明,外国用了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我们仅花了40多年,义务教育普及就实现了。历史也证明,69年前我所享受的义务教育绝不是“孤本”。社会主义的阳光温暖了每一个中国少年儿童,让他们站立的姿态更美好。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开始探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抵抗与破解。这一中国化的概念,彰显了教育的本质,探寻了教育的真谛,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培育、发展作为人的基本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此,江苏先行了素质教育的实验,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无锡师范学校附小的“乐学教育”、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育……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新世纪开始后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与践行,正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并与世界接轨。这就让儿童有了审美愉悦,在大地上站立的姿态更加自豪、更加闪亮。
我参加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下我们正在继续推进,课改也在深化中。这是条光明之路,是走向未来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要让中国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的好儿童必将更坚定、更自信地站立在中国大地上,中国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儿童梦、少年梦,中国学生将会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