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之子,永不放弃!”每一次路过她的班级,总能看到这醒目的八个大字。初识朱老师,大家都觉得她年轻,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年纪轻轻、身材瘦小的老师,用温暖的文字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红日”故事,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别样的童年之梦。
她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放弃努力,放弃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朱老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她的不放弃,让一个经常“拿”别人东西的孩子成为大家心中的“小先锋”,还被选为学校升旗仪式的“国旗手”;她的不放弃,让一个“随心所欲”的孩子成为班级中最纯真的“小仙女”,得到同伴的认可;她的不放弃,让两位转学的孩子,依然记得向老师送上问候与祝福……太多的不放弃,便拥有了太多的不舍与感动,让朱老师的教育生涯有暖阳相伴。
红日初升,微知暖意
从初中起,她受到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便萌生出做老师的想法,希望自己也能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到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她将所有的志愿都填上师范专业,以保证自己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大学四年里,她每天去图书馆借阅教育著作或期刊杂志,设想自己成为老师后会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常常参加学校志愿者队的支教活动;读研后,她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时刻做好从教的准备。
研二那年,她到中学实习,她坚持每天与孩子们一起上学、放学,晚上回到家也已经十一点多,在批改孩子们作文的时候,她总是感同身受,想他们所想,写他们所写。实习结束,她为每一位同学写上一封明信片,孩子们送她一罐写着祝福语的星星。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性格内敛的孩子送了她一个本子,本子的扉页这样写道:“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会这么认真地改读书笔记的人,不过这也培养了我第一次会在随笔中写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就像在和一个大姐姐诉说一样,也有了那种信任的感觉……如果以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遇见你,那一刻,我一定十分幸福。”三年后,她得知这个孩子取得江苏高考理科第三名的成绩。这个孩子的傲人成绩不是朱老师教的,但她为这个孩子的高中生涯添上一抹温暖之光,让他得到心灵的抚慰。
红日微语,渐入暖心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查。”在朱老师看来,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去观察、去了解,只有这样,才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过人之处。
朱老师在班级里,眼睛里全是孩子,大家总能看到她把孩子拉到身边谈心,如果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为了不让孩子们感到尴尬,她把这段时光叫作“专属时光”,告诉大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谈得晚了,就请他们吃顿晚饭;有时候,她还在周末约孩子或家长到学校交流;放学了,有孩子等家长太久,还没人来接,朱老师就会陪着一起等,或者把他们安全护送回家……一句句问候,一次次关心,朱老师已然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那颗熠熠发光的“红日”。
每到期末,是朱老师“挑灯夜战”的时候,她要为每个孩子写上最合适的评语,送上最真挚的祝愿。她还创新评语形式,或游戏,或字谜,或藏头诗,或古文,或歌词等,把独特的爱传递给不一样的童心。
孩子们还在班级中展开“评语猜猜乐”的活动,大家都很惊讶:“朱老师的评语就是给我们的私人订制。”“评语十分用心有爱,心里装有每个孩子,语言动人,充满真情,值得老师们学习!”淮安小学周校长对朱老师的评语做出这样的肯定。“用心的老师,用心的文字,纯‘手工’制作,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运!”一位家长在朋友圈中为朱老师的“真情”评语点赞。
朱老师还常常写信给她的孩子们,有赔礼道歉信,有知心交流信,有祝福问候信,孩子们和家长也送上一串串有心的文字。叛逆期的孩子个性张扬,却写下一篇感谢朱老师的肺腑之言;毕业后的“大磨头”,在新年里的第一时间,向朱老师送来春节祝福;曾犀利指出朱老师教育错误的“小公主”,不忘寄来自己写的一副对联;自以为是的“学霸”,一直还记得朱老师的生日;曾经的“一班之长”,到了初二向朱老师倾诉自己的成长感言……
红日之光,传递暖爱
朱老师十分关注班里城市半留守、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发展。
2018年,朱老师认识了乐乐(化名)这个孩子,她家里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种种原因之下,她变得特别敏感、易怒、暴躁,还会出手打人,甚至把老师推倒住院过。一次,她因为与同学发生冲突,大打出手,朱老师安顿了一下局面,把乐乐带出了教室,又把当事人小天和小俊叫了走,他们坐在学校的读书长廊里,朱老师没有说教,而是让冷静后的乐乐反思自己的行为,耐心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人,他们承认自己的不足,还发现了乐乐热心、做事效率高等优点。这两个孩子决定帮助乐乐,他们让朱老师不参与,说班里同学之间的事情要自己解决。乐乐向大家郑重道了歉,并写了道歉信,同学们对她敢于承认错误,正面承担责任感到宽慰。
然而,五年级的一天,乐乐在体育课上又爆发了,朱老师因公务外出,当听到电话里一个急切的声音时,急忙跑回学校,正巧放学,乐乐正气鼓鼓地站在校门口,妈妈哭着批评着孩子,这时,她又控制不住了,校内外很多人都在围观,场面一时不好控制。朱老师担心孩子的安全,急忙把乐乐抱住,两手紧紧握着校园的护栏,直到她的情绪平复下来,乐乐说想去道歉,朱老师陪着她一起解决问题。之后,乐乐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朱老师仍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辅导,做家访,家校沟通,听乐乐弹钢琴,一起做“沙盘”游戏……
朱老师还帮助一位爸爸在刑期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引导有轻度抑郁的孩子倾诉心里话,让父亲离世的孩子得到真挚的关怀……孩子们的渐变像冉冉升起的红日一样,充满着温暖与希望。
红日薄发,勤于暖思
《儿童心理学》《陶行知教育文集》《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等著作,是朱老师常读常思的书,用前人的思考与实践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她勤于笔耕,用文字书写教育情怀与思考,她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孩子们听,写给家长们和老师们看,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的心得。她的教育随笔被编入《幸福淮安人》一书中。她以“红日文化”为班级的精神支撑,开展系列“红日”活动,建立“红日”管理机制,组建“红日”志愿群体,撰写“红日文化”系列文章,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红日中队”还获得全国“动感中队”的称号,《做一个温暖的红日之子》活动案例在淮安市“辅导员风采展示”比赛中获得特等奖。朱老师作为学校班主任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带头钻研课题,担任国家级课题“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组长,承担“‘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中队建设研究”,参与多项个人课题研究,努力实践,开展“娃娃小讲坛”“道德讲堂”等活动,在《江苏教育》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班主任论坛”中发表演讲,论文曾发表于《江苏教育·教育管理》中。她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的思考得到淮安市关工委和淮阴师范学院的关注,并有机会在淮安市首届“家长节”中发表演讲,作品被编入书中。
朱老师还重视孩子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有了发挥的空间。她辅导孩子参加书法、征文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帮助孩子成功竞选学校大队委和市“优秀少先队员”。
思考,让朱老师更有力量,她在思考中努力,并得到了一点殊荣,“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提名”“宁淮奖教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十佳班主任”等,一张张红色的荣誉表彰让朱老师这颗“红日”越发灿烂。
红日接力,臻于暖行
“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朱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也学会不言弃、向阳行、传递爱。
一天晚上,九点左右,朱老师独自下班回家,昏黄的路灯下只看见来回行走的人影,在路过淮安市清河路的交叉路口等红绿灯时,一个焦急的身影吸引了她,她只看这个人站在红绿灯口四处张望,似乎在辨认方向,往前走几步又回头,走走停停,步伐紊乱。朱老师心里存疑,不敢立刻靠近,便循着这人来到一家超市,原来,他是一位老人,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眼神慌张,应该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她问老人家在哪里,老人神志不太清楚,害怕她是坏人,便没告诉她,没办法,只好打110。朱老师一直和老人说话,告诉他自己不是坏人,不要离开,一会儿警察会把他送回家,过了半个小时,警察来了,送老人回家,看着警车渐行渐远,朱老师心里暖暖的。
朱老师从来不向学生炫耀自己,她让学生做的,自己都会去做,她会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甚至到灌木丛中寻找路人扔进的塑料袋;她会接受一位素未谋面的妈妈的请求,送女儿回家,直到看到孩子进家门才离开;她会和自己的女儿、学生一起做志愿者,为城市带来一抹文明之光……
在疫情期间,朱老师不仅要承担班级和语文教学工作,还要做学校教务工作,每天虽然在家,却一点都没有闲着。她精心准备多节市级微课任务,从解读教材到设计教学内容,从课件制作到录制手段,都力求更好。由于用眼时间过长,她的左眼发炎化脓,疼得厉害,但是录制时间紧迫,她便闭着左眼看电脑,一看就是一天。微课录制一般在晚上,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她练习多次,直到满意为止。朱老师的孩子小,白天要陪孩子,晚上把孩子哄睡着了,再工作,有时候,孩子夜里会哭闹,还要哄一会儿,才能继续忙活。孩子网上提交的作业,朱老师也要每天反馈,她不只评改对错,还会送上鼓励的评语,如果有发现哪个孩子状态不佳,她便与家长交流,和孩子谈心。作为班主任,她每天还要了解、统计每个家庭的健康状况,紧密追踪外出的家庭信息,除此以外,还利用网络,开展班级线上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展示的机会。
朱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英勇事迹,没有沧桑如梦的岁月积淀,她只有如红日般的青春,用细柔的光,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为他们留下暖心的回忆,在她的“红日之光”网络空间中,孩子们留言:“红日中队永不解散!”“致敬永远的红日中队!”他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有一个温暖的集体陪着他们,不会解散,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那就是“红日”中队。